党建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组织生活 > 正文

携手•伴读∣金莎js9999777的网址第二党支部读书活动“晒一晒”作品展(五)

2023-07-21 作者:金莎js9999777的网址第二党支部 点击量:

在举办阅读活动的过程中,支部的党员同志们积极组成多个小组对小组内指定书目阐发个人感想,不同的阅读心得碰撞在一起,迸发出闪耀的思想火花。下面,小编选取了第九小组的同学们在阅读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之后产生的心得体会与各位同学们一同探讨。

 

何泳霖:

焦虑源于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为争夺有限的心理能量发生的冲突。在《精神分析引论》中,焦虑被分为以下几种。第一是现实性焦虑,对外在危险的恐惧。第二是神经质焦虑,害怕本能会失去控制,导致自己做出一些可能会因此受到惩罚的事。第三是道德焦虑:对自己某些意识的恐惧,比如做了坏事后感到内疚。第一和第二种解释看上去十分的复杂,也很难懂。但我们可以以弗洛伊德的解释来理解:其实就是一种对已知事物的恐惧所反应的情绪;而另一种则是毫无原因的焦虑。若无法通过理性方式控制焦虑,则会转向自我防御机制。

而任何文艺理论的最终指向都是终极的人文关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于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的人而言,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自我本我与超我三者之间的不断冲突与较量,正是代表了我们人性的不同层面之间的互相博弈。而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不可能只停留于其中的一个层面,三个层面之间永远存在于一个互动关系之中,这也是造成人性复杂的一大重要原因。而我们所能做的便是不断的自省与自我反思,已获得对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更深刻的认识,以求到达精神上的高地。

 

朱家强: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的第二十五讲焦虑中阐述了神经症焦虑和现实性焦虑的生理与心理表现,并运用实例进行分析佐证。在这一讲中,弗洛伊德指出焦虑在不同情境下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焦虑的具体形式依附于特定的对象或情境,适当的焦虑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过度的焦虑则会带来不利的后果。焦虑情绪常常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影响。还记得复习备考的那一段时期,焦虑情绪时常伴随在我身边,在报考人数的增多、复习进度的缓慢,复习状态不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焦虑情绪常常困扰着我,我也由此表现出睡眠质量不佳、情绪低落易波动、思虑过多等负面状态,为此我也积极进行调节,在复习之余,我会去操场夜跑,消解压力,同时向朋友倾诉,排解消极情绪。焦虑是无处不在的,我们要正确看待这一情绪,积极主动化消极为积极,化被动为主动,寻求多方途径来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吕书蝶: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儿童的梦”这一讲开头就指出了:为何要讨论儿童的梦?在文中他给出了他的解释是“为了避免因梦的伪装而造成的困难”,儿童的梦恰好具备“未伪装性”,正如他所说儿童的梦具有“简短、清晰、易于了解”的特点,因此他在这一讲选择“儿童的梦”作为主要的论述对象,其实就是为了更好地用分析法解释“梦的伪装”。当然除了解释选择“儿童的梦”的原因,弗洛伊德同样给出了“儿童的梦”的几个主要属性,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前三个:一是“与其前一日的经验有关”,并且以具体的三个梦的实例来论证,增加其说服性;二是“完整的、可了解的心理活动”;三是“显义与隐义是一致的”,因此无需分析。最后,作者对于梦的允许也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睡眠有保护作用”“产生于睡眠与要满足某种心理的刺激之间的相互牵制”“是具有意义的心理活动”“愿望的满足和幻觉的经验”如此等等。弗洛伊德在进行精神分析的过程中,加入对于“梦”的探讨,尤其是“儿童的梦”的讨论,这对我们进行心理学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梦在很大程度上与人的心理与精神刺激有关。“儿童的梦”没有伪装,比较幼稚,但我们同样要意识到“并非所有的梦都如此幼稚”,因此我们还需要去查问做梦者,仍需要去讨论潜意识或者自由联想的引用之法。

 

景家乐:

在《精神分析引论》第十九讲“抗拒与压抑”中,弗洛伊德向我们详细阐述在对病人的心理疗过程中出现的反抗以及出现反抗的原因——“压抑的作用”,并用房间和守卫的比喻,解释了这个抽象的概念。弗洛伊德认为病人在接受心理分析时的反抗有几种不同的形式,一是直接抗拒,而是转移治疗者的注意,比如同他们探讨专业问题,或者对医生的治疗要求敷衍而过。他认为,之所以会出现反抗是因为某种潜意识心理活动不能正常进行,不能进入潜意识,而病症是作为其替代物而出现。也就是说,病人是因为潜意识愿望不能实现,而不愿意被治疗痊愈,也是同一种力量在起作用,试图阻止潜意识进入意识中。这种反抗也时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一段时间莫名其妙的烦躁,并且抗拒和他人交流,或者对想要和自己进行交流的人表现的很不耐烦,想要消解这种状态最好的方式就是释放自己内心的压抑,也就是所谓的“欲望”,弗洛伊德把压抑归结于性欲望,但我们可以通过代偿机制,比如跑步,打游戏,睡觉等来消解压抑。

 

王云霄:

第二十五章,目前被翻译为《焦虑》或《恐惧》。讲述的是恐惧心理,或称之为焦虑心理在临床的表现并将这种心理问题视为力比多难以释放带来的后果。事实上在这一章弗洛伊德的观点与论述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比如在解释现实恐惧的时候,弗洛伊德认为知识与恐惧是相关的,但其关系可以是正相关也可以是负相关,他以野人和船长为例,但是我们可以设想,如果野人有制服猎物的方法,船长有逃离风暴的技术,则恐惧就不会出现,所以恐惧的来源实则是因为知识的不足。此外,由于弗洛伊德将力比多视为性力量,所以对于某些恐惧心理的解释并非合理的,他将性失败与恐惧的联系实际上是狭隘的,如果将性交看成行为,即行为的失败会极大的打击人的自信,力比多无法通过成功的行动升华,进而导致了焦虑心理的产生。

但是力比多与恐惧并非对立的,相反,他们甚至是同一的,这里弗洛伊德提出强迫行为,即强迫症患者往往不会轻易表现出恐惧,这其实是将恐惧做A变成了强迫做B的转化,将力比多通过B事件释放,从而避免了A事件带来的恐惧。再者,力比多除了释放,也可以升华,正如孩童对探索的欲望,可能因为成人的警告戛然而止,这就使力比多积压在体内,又或许可以通过攀岩、越野的方式升华,前者容易产生恐惧或者焦虑心理,后者则不会。

弗洛伊德在这一章中提出了模型,即力比多难以释放会转化为焦虑心理,这是绝对正确的,情绪的外化会让我们看到一个人愤怒或兴奋,这是因为其所指的为外在,在行为上是可以看的出来的,因为力比多的释放与升华往往是一瞬间的;而焦虑或恐惧的心理是长期形成的,其表现为对自己的折磨与诘问,因为力比多的积压是长期的,这种心理也是长期存在且呈现叠加的态势。尽管在论据上,这一章不是严谨的,但是在模型的提出与逻辑的合理性上这一章足以自圆其说。

谢黔江:

读了第十四讲我认识到,梦除了保护睡眠的作用,还有满足愿望的作用,在白天人意识清醒时,这些被压抑在潜意识里无法得到满足,便会在夜间睡眠检查作用松弛时满足,而这也体现了人追求愿望满足,追求快乐的天性。每个人都会有愿望,愿望难以得到满足时,就会在梦中出现,或许,在梦中的短暂满足,也能让我们获得短暂的快乐。但是,作为新时代新青年的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愿望,回想当年,屈原投身汨罗江,岳飞精忠报国,闻一多拍案而起,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们都是有愿望的人,愿望国家安定,人民幸福,他们还为了这伟大而崇高的愿望矢志不渝的人,他们更是我们值得敬佩的有志有为之人,让我们也一起像他们一样,树立正确的愿望,并为了这些愿望,努力学习,刻苦奋斗,遵纪守法,不能仅仅让其出现在梦中,要让在梦中出现的愿望变成实际。

 

韦祎雪:

对我来说,梦作为一种窥视个体内心的形式,其原始性质和幼稚特点的存在让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人类心理活动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梦作为个体与自我之间的桥梁,可以揭示出内在欲望、冲突和压抑,对于人们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梦境中的幼稚特点也反映出人类进化史上原始的经验和记忆,对于了解人类文化和历史背景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总之,梦的原始与幼稚特点是梦内容和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这些特点对于深入理解梦的本质和意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徐素琪:

《精神分析引论》第七讲讲述了梦的显意和隐意的含义、关系和意义。在这一讲中,弗洛伊德首先举出几个例子,继而引申出梦的显意和隐意的概念。其中“梦的显意”指的是说出来的梦,是我们在意识层面上所知道的东西,而“梦的隐意”则是指其背后隐含的意义,由联想而得的,是我们在无意识层面上所体验和表达的东西。接着,弗洛伊德讲述了显意和隐意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他认为,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是由显意和隐意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而无意识的力量和动机也是通过这种相互作用而表现出来的。最后,弗洛伊德谈到了显意和隐意的意义和价值,他认为,了解显意和隐意的相互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思想的本质,并且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控制和引导我们的行为。

在阅读这一讲时,我深刻地感受到弗洛伊德思想的深刻性和洞察力。他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梦的显意和隐意的概念和相互作用,并且用实际的例子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种清晰的阐述方式值得我借鉴与学习。

另外,弗洛伊德的思想也是非常有启发性和意义的。他强调了无意识的力量和动机对于人类行为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控制和引导行为的可行性方法。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和思想的本质有着重要的启示,并且可以帮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控制和引导自己的行为。

总之,《精神分析引论》第七讲的内容深刻隽永,不仅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和思想有着重要的启示,而且对我们控制和引导自己的行为也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白依娜:

弗洛伊德提到“症状的形成实际上是潜意识里他物的代替品”,这一理论成功解释了我高中时期半途而废的感情以及功败垂成的学习成绩导致的结果,当时如果坚持下去的话便不会有这些心结。这些令人费解的行为其实都来自初中时形成的错误认知,初中时有些人以我不喜欢的方式宣扬着这些正确的认知,而我又因个人性格而选择了错误的认知。因此,任何时候,无论对错,我们要主动地去选择一个接纳自己的环境,选择一个善待自己的人,这才是我们在潜意识与意识相矛盾且激烈的内部抗争无效时最有效的自救方法。

读完这一讲,我十分敬佩弗洛伊德的学术态度——“然而,我宁愿你们充分感觉这一学科的复杂和困难,也不会为求简单而以混淆视听为代价,而且我相信即便我告诉你们的话你们一时不予接受也是无妨的。……我的话尽管繁杂,而你们却也明白了所讲的潜意识、症候的意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等诸多要点了。”但愿每个学者,每本书都能这样所谓“繁杂”,简洁是留给后人的,不是留给学习的人的。

Baidu
sogou